普利策有句名言: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,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。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,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,及时发出警告。 Uf:9SH/
(
hg7>5
我国当代著名女记者郭梅尼也曾说过:"要当好一个记者,首先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,要抓住这个时代最新的东西,要反映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。" (1f4
4t tQ<_
无论是"观测风云",还是"时代慧眼",所指的都是记者特有的敏锐感。而是否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,是一名记者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。 -=H?p9r
yJIIp\43g
斯诺的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之所以举世轰动,是因为他从黄土高原上那支披满了硝烟和尘土的红色队伍中,敏锐发现了改变中国命运的星星之火,进而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、使命、求索、奋斗,真实地展现在了世界面前。 CQQ7@I*q~
_'I]Bb+/ER
历史学家评价:斯诺是"自马可·波罗之后在西方世界认识中国问题上影响力最大的西方人"。 a6@po0/?
%6Kmu~\
在今天这个信息极度快捷也极度泛滥的时代,记者的新闻敏感已不仅仅表现在发现"独家"的能力上,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透过纷繁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。 /'TOP|a>
:e65"zm
记者的敏锐=发现力+穿透力。 1\oD
g-g&
R`2/Y(Pj
真实是新闻的生命,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所在。 %8?)
H],!
{p@h{vI
美国学者约斯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"如果一条新闻并不足够真实的话,刊登这条新闻的报纸也就和这个荒谬的报道一样荒谬!" } x9l1gfw
+j"e,jjZ
媒体的真实源自记者的求实。 a3Dk-|/
}XF"KP,
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有"不唯书、不唯上、只唯实"的坚守,必须有"不畏浮云遮望眼"的气魄,必须有"吹尽黄沙始到金"的韧性。 yW,7d
&
9: P 9 HvT
在频频出现"被就业""被买房""被医疗"新闻的今天,我们更有必要依靠求实的态度去伪存真,从而接近事实的真相,传递真实的信息。正如一位报界前人所说:"关心公共利益的报界是能够维护公共美德的,训练有素的报业人员有权利、也有勇气做到这一点。" M\Wou:|
4I/8Yrlf
"归零",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名词。"零缺陷、零故障、零疑点";"一丝不苟、分秒不差"……正是靠着这样的精神,中国的航天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。 K 1$xejP
]5^&
ovff
"归零",也是优秀记者应当而且必须具有的职业意识。 \2VcGr|s
PWczrQ(V}
记者是创造性的职业,创新是媒体实践的灵魂。 fz}#-@^^7
R:i}qtc#*b
记者这一职业之所以对优秀青年有着持久的吸引力,在于它所具有的求新、求变、求开拓的创新活力。优秀的记者从来不"嚼别人嚼过的馍",他们向受众提供的,是像"活鱼"一样充满生命力的新闻。他们的新闻,总是能够给人们带来超越新闻事实的启迪、鼓舞和力量。 GyQH"i
}I_:wo}
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,永远是新闻创新的不竭源泉。体现时代性、把握规律性,永远是新闻创新的基本遵循。 DSQ7q
3n6lBz{
创新无止境。正是因为有着"创新"的追求,才有了新闻界的一次次变革,而新闻界的每一次变革,又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社会的变革。 \9`[Cfzl6
28b~pGZu
记者的创造力之无穷,是由公众信息需求不断变化的内容、口味和形式所决定的。创新观念、创新内容、创新形式、创新方法、创新手段……只要始终保持着创新的勇气和能力,不论业内竞争如何严峻,不论"跟风""模仿"如何盛行,也不论传播者的门槛如何降低,优秀的记者和优秀的媒体总能以其权威性、公信力和影响力占领"人无我有,人有我新"的新闻高地。 X;M-zl's W
V,\&L+N7r
跟不上时代的步伐,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w4e:k35R
{O'g<#
+RW
对于求新求变的记者职业,超前的思维和超前的行动永远是职业之树常青的保证。 C{-BRY+69
VgEO^Gy2
诚如电子传媒时代的传播学巨擘麦克卢汉所言:"一切新生的传播手段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,以致我们的一切都与之接触,受之影响,为之改变。"从平面媒体到视听媒体,从网络媒体到移动媒体,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,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引领人类进入新的传播时代。与之相适应,新闻从业者的信息采集、制作和传播理念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。 O\]WV haj
D?_ihDM\la
当新兴传媒迅猛发展的时候,传统媒介却不时传出遇到"寒冬"、甚至濒临倒闭的消息。个中原因,并非仅仅来自后起之秀的挑战,更为根本的是传媒人自身旧有思维模式的框限。 a[zk>KA9
qBJ1r6
u
科技的发展,降低了信息传播者的门槛,却提高了对职业新闻人的素质要求。今天,一个称职的记者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信息采集、编辑、传播方式的使用技巧,既懂文字、图片采集,又懂音视频制作。 6s
*m.yr
s;#f/[:tP
面对这个被称为"全媒体记者"的时代,我们准备好了吗? g@ZDoD|m]s
jseAK\ 1
范长江说过:"记者做到最后,一定要博学,在博学的基础上,然后再专攻一两个方面。" B 0Bu0zN[
!Gxzx9M9L=
一些记者在面对职业发展瓶颈时,往往偏重采写技巧的提高,而较少反思自身的知识积累是否适应新的变化、符合新的需要。 FvsZ/BFQ
N.$8)
与采写技巧相比,记者知识结构的"广"与"深",更能决定一个记者最终能走多远。 g|h}")o#
4NU6 Z(
范长江本人,就是记者队伍中博学多识的佼佼者。以20多岁的年纪写出《中国的西北角》和《塞上行》,在于他的探索勇气,也在于他的博闻强记。正是他的渊博知识,使他能够对当时西北的历史、政治、军事、地理、经济等等等等信手拈来。探险成就了他的发现,博学促成了他的联想,正所谓"笼天地于形内,挫万物于笔端"。 x9 JE|a
m}49D6
记者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,一个优秀的记者一刻也不能松懈对于知识的追求。 YZ9d-"<x
rX$h):#
…… !;7x83
@3;6XV*C.
"书生报国无他物,惟有手中笔如刀。" S}s>t
r"XZ>[H
正义、勇敢、亲民、公正、律己、敏锐、求实、创新、超前、博学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幻,这都是决定记者成功的关键。而能否秉承这些词汇之所指,也就成了检验一名记者是否优秀的试金石。 "YYDw>q
j@OA;/5
|
一共有 0 条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