荣誉本来是评选出来的,是对工作突出者的褒奖与肯定,而现如今,随着部分企业推行干部末位淘汰制,得到一项荣誉便能够为参评者提高“身价”,因此,各项荣誉就显得愈发“珍贵”。近日,笔者通过对一些单位的调研,发现荣誉评选其实“大有学问”。 0m<O
荣誉榜上,有人是“有其名无其实”;有人恰好相反,是“无其名有其实”;更有甚者,“有名即上,毫不推让”。笔者发现,此处的“实”既是指“实绩”,更是指与荣誉相关联的奖金。有人本来在工作成绩、思想表现等各方面都该得“名”,但经过一番被“动员”之后,在奖励仍一点不差地落入自己口袋的情况下,便不再“计较”,得“实”而让“名”;而得“名”者,更是如愿以偿,另有好处。可谓是你情我愿,各不吃亏。于是乎,“挂个名罢了”也就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托词了。 )"Y|vjz=
之所以出现以上种种现象,皆因为荣誉成了加分的筹码,确切地说,是成为管理人员考核时加分的筹码。考核中,因0.5分之差,有的人就很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,而一项荣誉却可以获得至少0.5分的加分,两相权衡,一些人对荣誉趋之若鹜便不足为奇了。于是,“好处给你,荣誉归我”,“岁岁年年奖相似,年年岁岁人相同”,这荣誉的颁发也就变成“世袭制”了。 Q51EZ*=
究其原因,荣誉“世袭制”是实施干部末位淘汰制的“新产物”。不得不说,干部末位淘汰制在推行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其初衷。干部末位淘汰机制原本旨在使管理人员进一步约束和规范自我、勤政敬业,但考核本身却“剑走偏锋”,不看口碑看表象、不看实绩看形式,荣誉、学历、职称等成为左右考核结果的重要标准,使得管理人员“穷则思变”,把通过“努力”可“掌握”在手里的荣誉看作是“救命稻草”,而想方设法让各项荣誉“加身”。 w>YdE
对干部末位淘汰考核衍生出的此类现象,笔者认为,应及时刹住这股不良风气,尽快纠正其“扭曲”的形象,真正让老百姓信得过、看得上、叫得响、立得住的先进人物戴上荣誉桂冠,而让那些混在干部队伍里的“滥竽充数”者现出原形,无立足之地。因此,在实际考核时,就必须遵循实事求是、群众说了算的原则,更加关注干部的口碑和形象,注重对其工作业绩与政绩、道德品质、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考核,从而避免考核时舍本逐末,好事做成坏事。
|
一共有 0 条评论